让“外地人”和“本地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大连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外来流动人口对大连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增长,如何让流动人口也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摆上了日程,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应当讲,我市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目前,我市外来就业的流动人口90余万人,近80%为农业户口。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我市采取随班就读的方式,让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从2008年起,所有农民工子女与本地户籍的儿童一样,免收杂费。截至去年秋季开学,我市在校农民工子女97930人,占学生总数的21.1%;又如,到今年7月底,在我市70多万有劳动关系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63.3万人上了工伤保险,等等。
然而,用更高的标准衡量,让我市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决策层面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其本质是砍去户籍门槛,让“外地人”和“本地人”享受同等的社会化服务。在这方面,大连有缺憾,自己出台的相关政策很少,更谈不上配套。究其根源,是对实现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还不够清晰。政府要以善疏忌堵的智慧,为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打下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基础,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实现我市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道“坎”。拿公租房来说,把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这个保障范围,是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志性要求。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今年,我市确定新建公租房3.5万套,对人数众多的本市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而言,已是“望梅止渴”了,又何以惠及外地人?享受公共服务的前提是要有公共产品及其服务的充分供给,因而,政府应加大公共领域的投入,丰富公共产品。当下,要从优先解决外来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入手,踏实推进。
从我市公共服务提供的形式上看,一线作用不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执行力被弱化了。目前,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相关部门“各管一摊”式的提供,没有明晰的主体,没有与流动人口的一线对接。即使是不设门槛的公共服务,还是让人摸不着门。从大连的实际看,应构建新型的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机制,这样,就可以把街道社区作为公共产品的“直销点”,发挥街道社区的一线作用,直接服务于流动人口。
——让“外地人”和“本地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