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不是目的 让音乐滋养人生
任鲁豫在采访小选手。
最后一场复赛现场。
10月29日,“2011中央电视台钢琴、小提琴大赛”决赛在央视演播大厅启幕,央视音乐频道于19时30分的黄金时段现场直播。经过全球网络报名、评审团初赛评选和十场复赛,最终32名选手进入决赛。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专业、业余选手四个组别的激烈角逐,最终将在八场直播决赛中一决雌雄。这场以“共鸣和谐乐章,振动世界心弦”为口号的大赛,在决赛直播期间,既有选手们的激烈角逐又穿插中外著名钢琴家、小提琴家的完美演奏,可谓机会难得,精彩纷呈。
前不久,本报记者有幸以特邀嘉宾的身份观摩比赛,既实录了幕后台前的主持现状,又采访了场内外专家学者,畅谈他们对大赛及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切身感悟与良好建议。
主持人实录:舒缓压力 活跃气氛
10月最后一场复赛那日18时,在中国传媒大学,记者见到了刚刚化好妆,身着一身舒适休闲装的央视音乐频道主持人任鲁豫。虽然是老相识了,但他歉意地表示:离钢琴小提琴大赛最后一场复赛还有一个半小时。已经采访了七位参赛选手,还剩五位选手没采,不能与记者寒暄了。说着,一名瘦小男孩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化妆间。
任鲁豫在一连问了几个问题孩子不知所云的状况下,机智地笑问:老实交代,有没有过对抗父母不想练琴渴望与小伙伴去玩耍的时候?
略显紧张的男孩开心地笑着:有啊,我时常把表调快,省出时间跑出去玩。后来还是被老妈发现了。
老妈批评你了吗?印象最深的最能打动你心的是什么?
最怕老妈流着眼泪说,你有了真本领才能有出息,要不然咱们的辛苦都白费了……
目送一家三口的背影,任鲁豫不忘追上一句:比赛结束咱们一定合影。
19时许,一切准备就绪,任鲁豫捧起早已凉透的快餐,边吃边与穿梭往来的编导们谈笑风生地聊着场内外各项程序。放下饭盒,他自然大方地宣布——更衣上台喽。
19时30分,任鲁豫与搭档鲁艺微笑地走上台,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主持中,任鲁豫发现选手很是紧张,现场请专家薛伟为选手支招,缓解紧张从容比赛。
任鲁豫坦言:选手们付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努力才能站在这个舞台上竞技。遗憾的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大家在炫技,而不是表达美妙的音乐。通过与选手对话发现,这些孩子生活体验太少,又缺乏应有的阅读,语言表达和交流上明显不足。成年组稍好一些。希望选手们通过这次大赛能够获得启迪和帮助,毕竟你呈现的每个旋律都代表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融入火热的生活、走进经典名著对从艺者至关重要。
导演感言:不可扼杀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音乐艺术深入民心
葛小红:(央视文艺节目中心制片人本次大赛的总导演)我们这次大赛旨在普及高雅音乐、推出新人新作、为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眼下,许多艺术院校都组织学生把每场比赛的电视转播和直播当成了重要的必修课,组织学生观看讲评。不少观众也给我们来电来信表达了他们的谢忱——看到了央视对高雅艺术普及的力度和举措。
我们突破以往模式打破框框,让专业、业余选手公平参赛,尽管网上有人把这次创意说是一场“混战”,我们还是很欣慰,因为对音乐艺术的爱好与追求应该是平等的。现实中,好多业余音乐爱好者,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一点也不亚于专业人士,只是选择的职业形式不同罢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发挥。另外,让更多的业余爱好音乐的人们跻身大赛,降低高雅艺术的门槛,亲近场内外众多的音乐艺术爱好者,让高雅艺术深入民心,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艺术是惠及众生的,爱好和学艺是平等的,那么比赛更应公平。
本次大赛总体水平都比上届好,但遗憾没有出类拔萃的选手。这次大赛考核全面难度增强,不仅要检验参赛选手的技艺也要考评他们的音乐艺术素养。
选手们突出的问题是,普遍缺失艺术工作者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问题显而易见源头在指导老师,很多院校也是教育重技术轻音乐、重灌输轻创造,大都一个模式按照套路机械地练手头功夫、拾人牙慧,根本没有自己鲜活的个性和丰富的表情,就如同一个卡带千篇一律的连续重放,这样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只能算是手工艺劳动者。
大师的演奏,最突出的品质是彰显对音乐的思考、审美取向和个人修养爱好。从他们的演奏中,能听出喜怒哀乐的表达甚至是个人的价值取向。我发现,选手在命题演奏中,注重的只是旋律和节奏是否准确无误,而音乐的表情是什么?音乐有什么样的细节,根本无从分辨,喜怒哀乐呈现的都是一个调。既然如此,观众谁肯买票去听你的现场演奏。
现场来自各大院校的专家评委也感慨:真是不看不知道,不赛不紧迫,如果我们再这样一意孤行地教下去学下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从头到尾”的失败。
观众建言:要持有一颗恬静的心
李崇安:(国家图书馆退休干部,从事业余幼儿钢琴教学二十余年)凡是有关钢琴等音乐方面的大奖赛我都愿意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对音乐的感受力。尤其可激发学琴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大众音乐艺术的普及也是相当好的方式。
音乐对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耐力和美感十分重要。作为家长首先应有平和的心态,不能刚摸琴就让老师判断“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更不能逼着孩子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
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不少家长,他们开口闭口表示“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投入重金报班就对不住孩子。”可怜现在好多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被家长们扯着上英语、学拼音、练钢琴、习武术等等,一阵狂轰滥炸,剥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家长们也苦不堪言背负沉重的压力,而且你一下子让孩子样样都学,到头来什么也学不好。
我真心希望这次大赛得奖的孩子不要骄傲自大,没有获得好名次的也不要气馁灰心。在学艺过程中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孩子都该保有一颗恬静的心。过多赞扬和指责对孩子的学艺和成长都是不利的,让孩子们顺其自然茁壮成长是明智的选择。
专家倡议:切莫本末倒置 培植艺术理念至关重要
薛伟:(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本次大赛首席评论员)我唯一的愿望是真诚地告诉师生家长,目前我们教与学共同追名逐利的方向态度需要立即转变,应尽快培植自然、达观、愉悦、性情的音乐艺术理念。通过对现场逐个选手的实例点评,引领大众的审美情趣,让高雅的音乐艺术熏陶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走向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
老师应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真谛精髓,让音乐兴奋神经,赋予优雅高贵的举止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得奖盈利更重要。学生应是爱好一门艺术陶冶一份性情,切莫迷失自我只做音乐的匠人和搬运工。望子成龙的家长,莫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把孩子当成造星的工具或是培养一棵摇钱树,以明星们所谓的光鲜生活遮蔽了音乐艺术的光辉与美好。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培植高尚积极的人生态度。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这次大赛中设立了最能反映选手水平的二度创作和命题演奏环节。小提琴演奏普遍存在的缺憾是大都没读懂作品,感觉不到明确的情感走向,而这些元素恰是艺术形象的支撑。虽然有许多人获得了奖项甚至是国际大赛的奖项。但最终取得不了名垂千秋的艺术造诣,许多获奖者大都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如果一个演奏者没有形成自己不可取代的艺术观,很容易并且很快就会被别人取代。
在整个初赛和复赛中,我们倡导高雅艺术高贵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感,对那些技艺不高能量有限、缺乏良好的道德艺术修养和丰富内涵,靠扮怪相以下贱动作哗众取宠的选手给予抵制和批判。真正合格的演奏者站在舞台上,应该是中性的甚至是白纸一张,只有你完美的演奏才能呈现出斑斓美妙的色彩。作为演奏者站在舞台上你是仆人是信使,拉动琴弦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势不可挡的强大自信和力量,把美好的旋律传给人们、传给世界。
——比赛不是目的 让音乐滋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