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记者走近“水鬼”建筑工
“潜水分为轻潜和重潜,重潜就是人们常说的‘水鬼’。大多数情况都需要重潜作业。潜水员通常通过一根供气管与船上供气系统相连,我们最深曾潜到水下40米。如果不科学减压,很容易得潜涵病,不过我们已经消除了这种职业病……”一见面,中交一航三公司基础分公司书记张永亮就热情地对记者进行潜水知识扫盲。
基础分公司拥有近百名专业潜水员,是国内最大也是最专业的从事水下基础工程的施工队伍。从挖地基到抛石,从水下基床挖泥到基床抛石、整平,再到安装沉箱,每一道施工工序都不能缺少潜水员的参与。
更衣:像个大爷
“老郭,时间到了,上来吧!”船上的工友通过水下电话喊着。这一区域的工作水深只有10米,老郭很快浮出水面,穿着厚重的潜水服,戴着大铜头盔,看上去还真有点吓人,怪不得叫“水鬼”。老郭在水中翻滚几下,张永亮解释说,这是在洗潜水服。船上的人慢慢收紧管子,老郭顺着减压梯爬上来。3名工友赶过来帮忙,搬凳子、拧头盔、拿木匣,很快,老郭端坐在椅子上,手捧木匣,工友用专用工具卸下领盘上的12个螺母,每一个都被小心地放入木匣。另一边,接班的老韩已经把潜水衣套上了,木匣也转交到他手上,剩下的事由工友们“伺候”完成。换衣服时,潜水员常会拿腔捏调地喊:“更衣——”
衣服穿完后,老韩还要穿上15公斤的铅鞋,绑上8公斤的“腰铅”,胸前背后也挂上两块铅。张永亮解释说,因为水下工作时,上身的潜水衣会充满空气,没有铅就会浮上来,或者大头朝下,无法工作。“沉不沉?”面对记者的提问,老韩乐呵呵地摇摇头,要知道,这套行头有75公斤重。老韩下水了,船上的工友喊:“老韩,‘研研头’。”就是看头部是否漏气。老韩随即在水里晃了两下头。
辛苦:非比常人
旅顺新港扩建工程8-10号泊位工程项目负责人谢鼎是从潜水员成长起来的,采访从早晨持续到中午,没见他喝过一口水。他解释说,潜水员早晨都不会吃粥喝水,因为水凉,重潜服装又是封闭的,小解就成了大问题,所以工作前尽量不喝水成为习惯。
即使在夏天,潜水员下水时都要穿毛衣毛裤,不仅因为水凉,还因为水压会把潜水衣的某些部位紧紧压在肢体上,长时间干活,皮肤容易被磨破。但干完活时常常一身汗。只要海面风力在6级以下,或是水下暗流较小时,潜水员就可以下水,有时为赶工期,滴水成冰时也要下水。
65岁的宋家有已经当了30多年潜水员,由于经验丰富,被返聘为现场指导。记者提出要下水体验一下,宋家有断然拒绝。他说,潜水可不是简单事,要经过专业化训练。潜水员很容易处于险境。在水下指挥抛石船抛填石料作业时,管子若被石块压住,而自己毫无察觉,就很危险。深潜时如果减压不当,也会有生命危险。
乐趣:像一条鱼
谢鼎曾经五出五进阿联酋,有时工作需要轻潜,当背着氧气瓶畅游在五彩斑斓的燕鱼和多彩的珊瑚之间,感觉自己像一条鱼。有时光线突然变暗,会吓一跳,原来是一只桌面大小的海龟从头顶滑过。有一次曾经看见一条鲨鱼,好在鲨鱼没理他。
在大连水域潜水也曾有过类似的乐趣。宋家有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大连水下常会见到牙鲆鱼,有的海底会被扇贝铺满,海参、海胆、梭子蟹都是寻常物。
——国庆长假记者走近“水鬼”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