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上升通道”
“中国“对于中国经济未来,有人看高,也有人看低。”在刚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总理温家宝坦诚地说出各方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不确定认识。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2011中国大企业集团经营管理高峰论坛”上,就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过去十几年推动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存在,中国经济未来仍将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中。
抛开情绪,理性分析中国经济
美国著名“末日学者”鲁比尼判断,中国经济由于多年的投资拉动,泡沫已经很大,将很快迎来向下拐点;华尔街“金融大鳄”索罗斯更大胆预测,中国的经济神话将于2013年破灭。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学界还是商界,对中国经济看高或看低的声音此起彼伏。迷茫,可以说是当下很多人的感受。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看高也好,看低也罢,我们自己得心中有数。
张文魁昨天在演讲中坦陈,中国经济目前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资源消耗、发展质量等等,这些都无需回避,但存在问题和失去动力是两个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抛开感情色彩,回归理性。
过去推动经济增长三大动力:重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
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到了极限,需要搞清过去十几年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张文魁认为:重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是三大主要动力。
从重化工业化来看,2000年前后中国的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大约是50∶50,而到了2010年比重已经是30∶70。重化工业化的本质是消费升级,过去中国人的主要消费集中在衣服、手表等轻工业产品上,而如今的主要消费集中在住房、汽车等重化工业化产品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前后变化可以更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内在动力:上世纪80、90年代东北重工业基地举步维艰,因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推动力主要依靠轻工业;近些年东北地区高速发展,因为中国经济的推动力转变为了重工业。
从信息化来看,十几年前没几个人见过电脑,拥有手机,如今这两样东西缺失,很多人就已经不知道生活如何继续。
全球化也是这样,加入WTO,令中国经济获得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拥有了巨大的舞台,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
差距便是潜力,三大动力仍将长期存在
张文魁说,找到了三大动力,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迎来拐点”这一问题就很好作答了。
首先看重化工业化是否完结?从全球经济发展数据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其汽车保有量为200辆/千人,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为4000美元,汽车保有量为70辆/千人,保守估计到201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汽车保有量按170辆/千人计算,全中国汽车的需求量将增加1.4亿辆,目前中国的汽车产能仅为1600万辆,到2016年也才4000万辆,这就说明汽车这一重化工业的代表产业在中国远没有达到产能饱和或者过剩状态,反而是缺口巨大,潜力巨大。
同样,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带动下,信息化仍在高速向前;产业链全球布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日渐加强。
张文魁总结判断说,在未来“十二五”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重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高速增长的因素仍将存在,因此,中国经济的大拐点不会到来,仍将处于一个总体上升的通道中。
——经济仍将处于上升通道”